<p>
<strong>原作者</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strong>Eileen Y. Chou (eileen.chou@virginia.edu)</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strong>弗吉尼亚大学副教授</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strong>改写</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strong>王海珍</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strong>兰州大学副教授</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strong>《管理视野》新知栏目副主编</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strong><br />
</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公布后,到处嘘声一片。是谁选了特朗普?他们为什么要选特朗普?这可说是美国人民心中的最大迷思。特朗普在很多方面都不符合人们对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想象。别的国家元首发言都是深思熟虑、几经斟酌,特朗普却口无遮拦、四处开炮,更几次三番地挑战美国人关于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的底线。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特朗普这样一个热衷于抬杠,公然挑战社会规范的人当领导呢?近期的一篇研究给出了答案,原来抬杠会被看作权力的象征,因为抬杠的人看起来特别“刚”,很强势!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strong><span style="color:#E56600;">抬杠是权力的象征</span></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社会等级是人们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解构复杂社会所创立的心理结构。等级越高,掌握的权力就越大。对他人不对等的掌控就是权力,通过控制资源或奖惩而实现。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例如电影《一出好戏》中,在荒岛上能带来食物或是能带来希望等资源的人,就拥有了权力。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辨别他人拥有的权力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十分有用。为此,经过进化,人类发展出捕捉权力相关线索的能力,同时也形成了“有权人”的行为预设。一个人不管是否真的有权力,只要他释放出权力的信号,或是符合有权人的预设,就会被人们认为有权,并臣服于他。以往人们认定的权力信号或预设是:威猛、高大的身材,行为果断等。但不知何时,抬杠也成为了握有权力的体现。也就是说,有权力的人可能身材高大威猛或是行为果断,同时也可能是个杠精。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听起来荒谬,但事实如此。不少研究发现,越有权的人越喜欢抬杠。因为权力容易蒙蔽人们的眼睛,妨碍人们采纳他人观点和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越有权的人,越容易固执己见,越少顾虑他人的感受;而这样的人很容易批评、反对他人。同时,握有权力的人还可以不受传统规范的约束,他们可以挑战甚至蔑视规范,但不必承担可能的后果。基于这些原因,握有权力的人就会热衷于抬杠,反过来,抬杠就成了权力的象征之一。因此,当人们发现某人热衷于抬杠,就会以为此人拥有权力,臣服于他们并授予他们权力。如此一来,否定、批评他人就成了握有权力的信号。例如,面对“拉链门”,愤怒还击的克林顿比悔恨的克林顿更有影响力。相关研究发现抬杠的对手看起来比温和的对手更有影响力。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为什么抬杠和权力能联系起来呢?关键在于抬杠这一行为特别强势。抬杠这种反常规的做法意味着当事人可以不受规范的约束,我行我素,意味着他能够应对挑战规范带来的后果,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实力。因此,当人们通过抬杠显示出自己具备蔑视规范、我行我素的能力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别人也会觉得他们看起来很有权势。总之,强势做自己为杠精们引来青眼,帮他们获得更大的权力。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strong><span style="color:#E56600;">从抬杠到领导效能</span></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抬杠带来的权力有很多切实的好处,例如更高的收入、更高的地位和职位、更好的绩效评价等。除此之外,抬杠还能带来更高的领导效能评价。抬杠的人看起来很强势、很独立,这让他们看起来更有领导力。无论大到总统还是小到组长,抬杠的这一权力暗示作用都成立。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strong><span style="color:#E56600;">实证研究和结果</span></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抬杠在各种场景中都可能出现。作者以总统辩论、艺术评论、社会议题等不同背景中的抬杠为对象,开展了11 项实验研究,检验抬杠是否让人看起来很强势,进而带来权力,并最终影响人们对抬杠者领导效能的评价。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实验1和实验2检验人们是否认为抬杠者比支持者更有权力。实验1中,参与者阅读画评之后评价作者的权力。结果发现,相比鼓励或中立的评论,抬杠的作者被认为更有权力。实验2中,参与者阅读人物介绍之后评价该人物。研究重复了实验1 的结果,即参与者认为爱抬杠的人比好好先生更有权力。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实验3和实验4检验强势是否为抬杠带来权力的原因。实验3中,参与者阅读对某议题支持或是抬杠式的描述,之后评价作者强势的程度。结果表明抬杠式描述的作者被认为更强势。实验4中,参与者除了评价作者强势的程度还评价作者的权力。结果表明抬杠者被看作更有权力,原因是他们看起来更加强势。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实验5中参与者阅读4组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材料,然后对每位候选人的权力、强势程度、作为总统的效能进行回答,并选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结果表明,参与者认为杠精候选人更强势、更有权力,也更愿意选他们。实验6中,参与者就轮流发表意见的两方人马的权力、强势程度、领导效能进行评价,这两方人马一方意见中立,另一方持批评或赞许的态度。结果表明持批评态度的一方被认为更强势、更有权力,也最终获得更高的领导效能评价。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以上研究中参与者都是旁观者,那么参与者是否会选杠精作为自己的领导呢?实验7中,参与者和一位杠精、一位好好先生互动,之后评价他们的强势程度和权力,并选择一位代表己方参与谈判。结果表明,人们更愿意选择杠精而非好好先生作为自己的领导。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实验8—10检验抬杠是否会让当事人自己感觉更有权力。参与者对一件艺术品进行抬杠式或是鼓励式评价,之后报告这一行动所带来的权力感。结果说明抬杠行为能带来权力感。实验11中,参与者对快餐店进行抬杠式或鼓励式评价,然后报告自己体验到的强势程度和权力感,结果也证明了抬杠让当事人感受到强势和权力感。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strong><span style="color:#E56600;">管理启示录</span></strong>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现实中,我们借由捕捉权力线索来组织和管理我们的社交生活。这篇研究告诉我们抬杠行为是一个权力信号,这一发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捕捉权力线索这一复杂的现象。抬杠营造出的强势感,让旁观者和当事人自己都感受到抬杠带来的权力,旁观者也因此授予杠精更大的权力。这让抬杠这种本来不可取的行为具有了释放权力信号的功能。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上述研究结论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权力更迭,尤其对于理解谁拥有权力以及为什么拥有权力十分重要。例如,为什么特朗普这样一个热衷于抬杠,并不讨喜的人能够获得大众的青睐?本文的研究结论告诉我们,面对动荡的全球局势和经济态势以及意识形态的冲击,人们渴望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领导人。在这种情况下,敢于抬杠和挑战规则,让特朗普成功地获得大众的注意,脱颖而出。尤其是当整个社会布满了抱怨与不满时,人们期待一个强势的人物打破僵局,因此抬杠的强势让特朗普具备了独特的优势。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人们只是欣赏杠精的我行我素,而没能批判性地评估杠精作为领导的长期效能时,组织可能会面临不良的长期后果。因此,每个人应该审慎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应仅因为抬杠行为就赋予他人权力。总之,本研究为阐明抬杠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迈出了重要一步,并警醒我们,不要无意间让错误的人靠着抬杠走到权力的顶端。
</p>
<p style="white-space:normal;">
本文摘自全文,“抬杠和否定帮助获取初始权力与对领导能力的支持”,《人格与社会心理》,2018,Vol. 115, pp. 638-656。
</p>
<div>
<br />
</div>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