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解析作者/《管理科学季刊》主编 亨利·格瑞弗(Henrich R. Greve)
翻译/郭亿馨
校对人/刘昱(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博士候选人)
协调人/王珏(南加州大学博士候选人)
本解析来源于《管理科学季刊》主编亨利·格瑞弗博客,由复旦商业知识、南加州大学岳庆媛教授和香港大学王丹青教授所领导的学术团队翻译并发布。亨利·格瑞弗授权复旦商业知识创建专栏《科学管理洞见:亨利·格瑞弗专栏》, 翻译并发布他所撰写的管理学论文解析。
成功企业家的自传中经常将自己获得的商业成就归功于“排除千难万险”:非凡的努力必不可少,当然还有关键时刻的好运气。
他们是对的。至少从我们掌握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成功创办一家企业的确需要排除千难万险。虽然这些统计数据因国家而异,但“50-5”规则表明:超过50%的初创企业能生存5年以上已经是非常好的情况了(这也许有点乐观)。在最初5年内就关闭的企业可能已经亏损,但从积极的方面讲,能挺过最初5年的企业很有可能再存活5年。
由于初创企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这些统计数据让人们好奇企业家们是否过度自信。在《组织科学》的一篇文章中,Robin Hogarth和Natalia Karelaia发现企业家确实都有些过度自信,这也许是因为企业家平均来讲能够做出正确决策。
这句话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自相矛盾。关键在于,即使我们的判断总体看来是正确的,也不代表每个决策都完全正确,而是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误差。例如,我可能在某项任务中高估了自己成功的几率,而在另一项任务中低估了自己成功的几率,但是综合来看,我对自己的平均成功率估计是正确的。再如,我和你同时评估一项任务的成功率,我们对成功的几率做出过高或过低的判断,但平均而言我们也许就是正确的(虽然平均而言我们并非总是正确,但为了方便论证,让我们这样假设吧)。
现在,假设我们要决定是否创办一家新企业,只有在认为获得成功的机会很大时我们才会这么做。平均而言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但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同时看到同样的机会,更有信心取得成功的人就会采取行动。如果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同样的机会,当我对成功更有信心时,我就会采取行动。假设企业的价值恰好为零,甚至为负,由于我们只有在对取得成功充满信心的时候才会选择创业,所以平均而言,那些最终成为企业家的人通常都会对自己能获得成功过度自信,即使所有潜在企业家总体上的对成功的估计是正确的。
这篇文章简洁的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企业家的过度自信, 同时也重新印证了早期文献的模型。
早在1984年《管理科学季刊》的一篇文章中,J. Richard Harrison和James G. March就模拟过一个决策者模型,在做出最终选择之前,决策者对各种可能选择的评估平均而言是正确的。和所有人一样,决策者们会选择估值最高的方案。但是如果他们的判断存在误差,即使这些误差是不存在个人偏见,选择估值最高的方案通常会让他们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因为看起来估值最高的方案同样也是最有可能被高估的方案。这与Hogarth和Karelaia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同的是,后者更具有普适性:Harrison-March模型不是选择是否开始经营一家企业,而是在众多不同选择之中挑选出最佳的那个。
早期的模型及这次重新印证让我们意识到这个陷阱的重要性。即使我们决策上是平均正确,做出选择的方式也会让我们失望。所以,即使企业家们平均而言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但对于创业还是表现得过度自信;同样,科学家们平均而言是正确的,但对于获得新发现往往也难逃过度自信的陷阱。
参考文献:
Hogarth,R.H. and N. Karelaia. 2012.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and Failure: Confidence and Fallible Judgment. Organization Science November/December 23:1733-1747.
Harrison,J.R., J.G. March. 1984. Decision making and post decision surpris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March) 26-42.
英文解析原文:
http://www.organizationalmusings.com/2013/01/why-entrepreneurs-fail-on-average.html










